小儿肠套叠发病急骤,常见于健康肥胖的婴儿,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儿,其中6个月大的乳儿发病率最高。2岁以上的患儿发病率逐渐降低。肠套叠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,但多在气候多变的季节发生,尤其是春季(3-5月),与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和婴儿腹泻的发病情况有关。

肠套叠的原因可以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。95%为原发性,多为婴幼儿,病因尚不明确,腹腔内发生肠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因素。有人认为婴儿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、活动度较大是导致肠套叠的原因。

小儿肠套叠:年龄分布及病因分析

小儿多在气候较大的季节发病,如春季,可能与该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有关。约5%的病例为继发性,多为年长儿,多继发于肠息肉、肠肿瘤、肠憩室、肠壁炎性增生等病变导致的肠蠕动式改变。肠道肿物是成人肠套叠的常见继发原因,肿瘤所在部位的肠管常出现蠕动节律失常,成为引起肠套叠的诱导点。

肠套叠的肠管可见明显的机械原因,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,成为肠套叠的起点;肠息肉、肠肿瘤、腹型紫癜致肠壁血肿等均可牵引肠壁而发生肠套叠。一些促发因素可能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,从而诱发肠套叠,如饮食改变、腹泻及其病毒感染等。已分离出的有腺病毒非流行型I、Ⅱ、V血清型等。

病理变化是沿肠蠕动方向使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,即下行性或顺行性肠套叠。偶尔因强烈的逆蠕动使远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内,称为上行性或逆行性肠套叠。根据套入肠管与被套肠管部分,肠套叠可分为小肠型(小肠套入小肠)、回盲型(回盲瓣套入结肠)、回结型(末端回肠套入结肠)、结肠型(结肠套入结肠)及较为少见的空肠胃套叠。